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緊貼著祖國的心房”,為黨的生日集體致獻詞,“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在天安門廣場上久久回響,激起紅色的青春浪潮。
未來屬于青年,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賡續紅色血脈,凝聚精神力量,意氣風發地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堅持立德樹人,要賡續紅色血脈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新征程的號角已然吹響,黨和人民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之間競爭激烈,其本質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教育對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極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對新時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將來人才就會像井噴一樣涌現出來。
黨和國家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大部署,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堅持立德樹人,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4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只有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放在優先地位,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青春力量。
賡續紅色血脈,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把紅色基因植入學生血脈。
賡續紅色血脈,需要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學生時代是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以什么樣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會、塑造和成就自身。紅日東升,其道大光。紅色基因是對信仰的追求,是對黨和國家的熱愛和對人民的忠誠。紅色基因是廣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所必須汲取的精神鈣質。只有讓紅色成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靈魂底色,在學生心中播撒美德和智慧的種子,才能喚起并保持他們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使他們樹立起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和國之棟梁。
賡續紅色血脈,需要厚植人民情懷,弘揚光榮傳統。青年肩負著人民的期望,更要厚植人民情懷、站穩人民立場,并將其內化為以青春許黨許國許民的可貴品格。我們看到,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一直保持著與人民的血肉聯系,他們是沖在抗疫一線、守衛人民生命健康的社區志愿者,是在鄉村學校講臺上揮灑汗水和熱情的支教教師,是鉆進泥土、扎進田野、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的科研新苗。他們投身到基層和人民的廣闊天地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賡續紅色血脈,要注重以史育人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人民情懷,如何才能落實到具體的育人實踐上,育人實踐如何提質保量,育人成果如何內化為廣大學子的精神力量,這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實際問題。我們要發揮才智,投入真情,真想真做真干。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
以史為鑒,可以知曉興替;以史為鑒,方能開創未來。以史育人是賡續紅色血脈、凝聚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引導不同年齡段學生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使他們在理解和認同的基礎上,牢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要用好用活豐富多彩的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黨史國史教育。學校應因地制宜利用好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等社會資源,共建紅色教育基地;深入發掘校史、地方史中的紅色歷史故事,不斷豐富可利用的紅色資源,建立起紅色資源清單和數據庫。教師則應發揮教學智慧,將書本閱讀、課堂講授等傳統教學方式和實地游學、活動實踐、跨學科教育等新興育人理念結合起來,綜合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推進紅色歷史課堂改革創新,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要將以史育人與思政課改革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鞏固育人成果。要將黨史國史教育固化為思政課一項基本內容,用生動的紅色故事,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使紅色資源持續發揮育人效果。要不斷探索思政課的內在規律,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課堂魅力,經過不斷創新和打磨,形成一堂堂紅色歷史思政“金課”。此外,還應進一步挖掘其他學科、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讓紅色歷史教育在更廣泛的課程平臺上綻放光彩。
賡續紅色血脈,要陶養中國精神世界眼光
新的征程上,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兼具世界眼光和家國情懷的國之大才。
教育要陶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世界眼光。今日之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世界各國一道,守住全球和平與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出大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既要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注重學習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為國家發展營造和諧有利的國際環境,與世界一切進步力量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未來的呼喚,都要求新時代教育事業具備世界眼光,為廣大青年學子打造開放的國際交流平臺,培養他們開放的胸懷和廣博的視野,給他們提供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機會,賦予他們擁抱世界、造福世界的能力。
教育要使新時代中國青年擁有中國精神。中國青年要昂首闊步走向國際舞臺,首先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始終心懷祖國和人民,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中國教育不能培養缺乏紅色基因和家國情懷的“空心人”。中國教育應該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培養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氣質、兼具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的民族脊梁,培養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培養具有中國心的中國人——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所在,是賡續紅色血脈、培育國家棟梁的深刻意義所在。
作者:翟小寧 武喆涵(翟小寧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基礎教育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武喆涵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基礎教育處)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