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drfzj"></b>
  • <wbr id="drfzj"></wbr>

    歡迎訪問咸寧振寧技工學校官方網站!
    招生辦熱線:0715-8328862

    校園動態

    dynamic

    千秋偉業強基石 ——發展義務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1-08-25 發布人:咸寧振寧技工學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國是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戰略抉擇。普及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實行全民教育計劃……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戰線接力奮斗,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群山環抱的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坐落著一處庭院,白墻青瓦,古樸莊重。

      步入庭院,時光仿佛在這里靜止,紅軍當年在這座庭院內建立了曙光小學。當年紅軍在墻上寫下“保護學校”的標語,至今依然保留完好。

      一百年風云激蕩,一百年初心如磐。

      今日之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支撐起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崛起的奇跡……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

      教育普及程度是體現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志。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既是中華民族努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大眾對全民教育本質、內涵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教育的普及也必將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奠定千秋偉業。

      開墾工農教育的試驗田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根據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91年,文盲率下降為2.67%。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普及國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始終是黨的重大關切。

      時間倒回1931年11月7日,瑞金葉坪,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隆重開幕。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其中第12條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所能做到的范圍內,應開始實施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動群眾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

      舊中國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農村文盲占總人口的90%以上,讀書的絕大部分是地主、富農和資本家的子弟,工農群眾被隔絕在學校之外。

      在蘇區這塊中國共產黨最早的試驗田,白手起家的共產黨人開始發展自己的教育事業。

      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明確規定,“一切兒童自滿七歲至十三歲,施以免費的強迫教育”。與此同時創辦列寧小學,成為蘇區推行免費義務教育的主要形式。

      沒有教室,就把課堂搬到老百姓的草房、祠堂及廟宇里面;沒有課桌椅凳,學生就從家里自帶或用磚石、土坯和木板堆砌……在極端困難的戰爭條件下,經過師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列寧小學的設置基本滿足了蘇區適齡兒童就近上學的需要。

      除了推行義務教育,政府還設立了識字班、夜校、半日學校、識字牌等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開展社會教育與掃除文盲運動,讓一個個大字不識的“泥腿子”走進了學堂,為廣大民眾打開了一扇“覺醒之門”。

      1934年,《紅色中華》發表《蘇區教育的發展》一文,文章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到本年3月,在中央蘇區江西、福建、粵贛、瑞金等地,有列寧小學3199所,學生約達10萬人。補習學校4652個,學生約88000人;識字組23286個,僅江西一省就有識字組組員12萬人。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姚宏杰看來,蘇區教育的發展,大大改變了蘇區軍民文盲和半文盲的狀態,提高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為革命事業奠定了群眾基礎。

      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實施普及的義務的免費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覺悟的程度。”

      為克服政府經費困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辦學的積極性,民辦公助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發展小學教育的一項基本政策。各邊區政府大都放手讓群眾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辦學,邊區小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使邊區這塊貧瘠的土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抗戰期間,冬學成為農村地區掃除文盲、普及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據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的《關于冬學的通令》,規定冬學在本年11月底開學,下年2月初結束,共80天,設置軍事、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的課程。

      在姚宏杰看來,冬學把識字教育與政治教育、生產教育緊密結合,不僅對爭取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規模掃盲的全民行動

      在中國美術館,有一張繪于上世紀50年代的國畫作品《考考媽媽》,畫中的農村婦女盤腿兒坐在炕上,一邊給懷中的孩子喂奶,一邊拿著筆學識字,而她的老師,是一旁佩戴紅領巾、拿著《速成識字課本》的女兒。

      這是70年前的中國:5.4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全國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僅為20%。

      一個充斥著文盲的國家,如何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如何能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實現強國夢?

      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就指出,從80%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1950年,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召開,會議確定工農教育要以識字、學文化為主,“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在全國就此展開。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上世紀50年代,這首《夫妻識字》風靡大江南北。那時,無數人就是唱著這首歌,走進掃盲班。

      在掃盲工作最受重視的年代,國家專門成立了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會長由國務院副總理陳毅擔任。掃盲協會協助政府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制訂計劃開展掃盲工作。

      “掃盲運動是一項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最具有系統性的群眾性掃盲識字運動。”姚宏杰介紹,夫教妻、子教父、能者為師、有文化的都來教、沒文化的都來學……1949至1964年,有一億多中國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1964年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

      姚宏杰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提高了全民族的人口素質,為共和國初期工農業生產和社會建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掃盲運動火熱開展的同時,新中國也加快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步伐。1951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會議。關于小學教育,會議提出:從1952年到1957年,爭取全國平均有80%的學齡兒童入學;從1952年開始,爭取10年內基本上普及小學教育。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政治報告提出,“必須用極大的努力掃除文盲,并且在財政力量許可的范圍內,逐步地擴大小學教育,以求在十二年內分區分期普及小學義務教育”。這一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在文件中多次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奮斗目標。

      統計數據顯示,到1965年底,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恢復,中等學校學生達到1432萬人,小學在校生達到11626.9萬人,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長了6.9倍和3.9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5%。

      改革開放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春天。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權利和義務”,“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對普及義務教育作出明確規定。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要“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為保證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1986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寫入了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從而使普及義務教育有了專門的法律保障,我國基礎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軌道。

      波瀾壯闊的全民教育實踐

      “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

      時間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在新聞媒體上刊出,生活在安徽貧困山區的小女孩蘇明娟那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蘇明娟只是中國普及義務教育之初渴望讀書的千千萬萬孩子之一。經過中國政府和人民艱苦卓越的不懈努力,在人類社會邁向新世紀的歷史時刻,2001年1月1日,江澤民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的根本途徑。而此時,教育面臨一個戰略選擇問題——先發展什么,發展的關鍵點在哪兒?

      “黨中央在改革開放后不久,抓教育發展千頭萬緒,但最主要的著力點用于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整個中國人口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因此提出了掃盲的問題。”據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回憶,中央明確以“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戰略重點,來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1992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黨中央作出決策,把“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開啟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正式將“兩基”作為新的奮斗目標。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確定“兩基”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世紀90年代,“普九”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當時,國家各項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條件下,各地掀起了捐資辦學的熱潮,這為基本完成“兩基”目標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掃除文盲工作也進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掃盲與普及義務教育一同被列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8年,國務院頒布《掃除文盲工作條例》,對掃盲對象、標準、規劃目標、政策措施作了具體規定。

      在基本實現“兩基”目標后,中國政府及時提出了“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目標,并針對全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義務教育基礎薄弱、水平偏低的現狀,對不同地區提出不同的目標: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到2007年,西部地區“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已經實現“兩基”目標的地區特別是中部和西部地區要鞏固成果、提高質量。

      一場聲勢浩大的“兩基”攻堅戰,在中國西部擺開戰場。

      此間,國家在西部“兩基”攻堅中先后啟動實施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兩免一補”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西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工程。2004年,中央決定在4年間投入100億元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使孩子們“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同年,中央財政擴大免費提供教科書的資助范圍,2005年又擴大至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覆蓋的中小學生人數增至3000萬人。

      在人類社會邁進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歷史時刻,201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向世界宣告:中國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任務。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用25年時間,實現了全民教育的目標,實現了中華民族有教無類的千年夙愿和義務教育的百年夢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夯實民族復興的奠基工程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當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吹響,站在新的起點,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新問題浮出水面:“普九”之后,義務教育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教育如何回應人民群眾的美好期盼?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精準扶貧成為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加快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影響著脫貧攻堅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十三五”期間,全國各地各校開展的控輟保學行動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了動態清零。

      “控輟保學是‘普九’的進一步深化,極大提高了‘普九’的質量和水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萬作芳認為,與前一階段相比,控輟保學工作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是更加精準化,實現精準資助、重點資助、應助盡助、應扶盡扶,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不失學輟學,形成義務教育有保障長效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了經費保障機制,健全應助盡助救助機制;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控輟保學動態監測。

      當解決人民群眾“有學上”的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上好學”成為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強音。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早在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2007年,這一思想被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已有26個省份、2809個縣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數占比96.8%,其中中西部縣數占比95.3%,如期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全國和中西部地區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均達到95%”的目標。

      如今,優質均衡已成為新時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訴求。當“校外培訓熱”“擇校熱”成為老百姓口中的熱詞,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著群眾的教育滿意度和獲得感。

      2021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時強調,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致力于破解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近年來,一系列教育熱點難點實現新的突破。

      多部門協同監管、校內校外雙向發力,推進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工作,出臺“減負三十條”等規定,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動真格,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政府四方責任,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得到有效緩解。

      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基本實現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全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98.6%。

      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向著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目標,中國教育必將積極回應時代需求、人民期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凝聚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    

    官方電話:
    0715-8328862    15972485967
    招生辦電話:
    0715-8328862
    學校地址
    咸寧市咸安經濟開發區鳳凰東路特1號
    官方微信號
    官方公眾號
    官方微博號
    Copyright ? 2021 咸寧振寧技工學校 版權所有 鄂公網安備42120202000520號
    首頁
    專業介紹
    在線報名
    聯系我們
    国模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日本欧美国产一级大片_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二区

  • <b id="drfzj"></b>
  • <wbr id="drfzj"></wbr>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宅男国产天堂 | 亚洲色婷婷久久久综合日本 |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欧美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