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實現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教育現代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將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不斷推向現代化,在中國教育史和人類文明史上譜寫了輝煌篇章。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2018年9月10日,第34個教師節,黨中央召開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動員令。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持續探索教育現代化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發展,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年開啟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為我國教育現代化描繪了更加燦爛的藍圖。
“一盤棋”與“先手棋”
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
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先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的這一作用就更加凸顯。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
新中國成立以后,推進現代化被視為實現國家復強的基礎途徑。上世紀50年代初,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提出開展現代化建設。“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重在關系國計民生的工農業和國防領域,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但教育必須服務甚至服從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蔣純焦說。
北京學院路,這里因曾經匯聚著鋼鐵、地質、航空、礦業、醫學等八所高校而得名。如今,這里已有十幾所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也是培養中國專門人才的搖籃。而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這里還是一片農田,當時人才匱乏,面對一窮二白的局面,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高級人才。
為更好地順應形勢,促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1952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對3/4的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包括建了很多的農學院、工學院等,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批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綜合大學和一批由行業管理的專門學院、師范院校。
北京航空學院,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的。這所學校由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一群懷揣著衛國強軍夢想的年輕人因此會聚在一起。在這里,我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先后誕生。
“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1963年1月,周恩來在上海出席科學技術工作會議,首次明確了“四個現代化”的特定內涵和表達順序。
1976年,人們與一段動蕩的歷史揮手告別。
“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鄧小平復出后,著手整頓科技和教育。鄧小平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
在北京景山學校的校園里,矗立著一座雕塑墻,上面鐫刻著鄧小平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經過風雨洗刷,白色的底襯已經被歲月磨蝕,但有力的文字卻依舊光亮如新。
“‘三個面向’首次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開啟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是對這一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綱領性表述。”蔣純焦說。
在“三個面向”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頒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改革開放邁入新階段,并特別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此后,黨和國家不斷強化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蔣純焦認為,“教育優先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重大轉變,甚至可以視為教育現代化中國模式的一項重要內容。
“優先發展必然要求更大的規模、更完善的結構、較高的質量,從而帶來巨大的教育需求,為教育經費的增長提供了決策依據。優先發展戰略為世紀之交的中國教育現代化帶來了新契機,提出了新要求。”蔣純焦說。
21世紀初期,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加上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矛盾逐漸顯露,教育和人才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繼“科教興國戰略”之后,黨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后發優勢。
從“識字掃盲”到“教育強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新理念。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我國走向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
中央蘇區時期,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新生蘇維埃政府還設立了識字班、夜校、半日學校、識字牌等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開展社會教育與掃除文盲運動。“這些做法旨在進行教育普及,啟迪民眾政治覺悟。”蔣純焦說。
從新中國成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水平極大提高,如今實現了從“教育弱國”到“教育大國”的根本性轉變。
1950年,毛澤東為《人民教育》創刊號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
新中國成立時,5.4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適合中國國情的掃盲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與全國掃盲運動并駕齊驅,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一個月后,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發布。從此以后,漢語拼音、簡化字、普通話成為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財富。
1977年,恢復高考。這年冬天,數百萬考生從山村、漁鄉、工廠、牧場、營房奔向考場。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確立。
1993年2月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蔣純焦注意到,與之前“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特定表述不同,教育自身的現代化轉變成了一個獨立發展的目標。
教育現代化也意味著與我國人口體量相對稱的規模,與世界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結構。21世紀初,中國教育實現“兩基”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基本滿足了億萬人民群眾“有學上”的期盼。
“繼人口大國和經濟大國之后,中國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現代教育體系。接下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教育現代化探索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教育制度研究室主任陳金芳說。
事實上,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的教育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完善,教育普及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向兩頭延伸。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達85.2%,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96%,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2.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4%。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中國正在從人力資源大國闊步邁向人力資源強國。
“當下,我國的教育已由注重規模、速度、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轉向注重公平、質量和效能的內涵式發展。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是教育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的重新定位,也是教育現代化在新時代的突出標志和努力方向。”蔣純焦說。
從“勞動者”到“建設者接班人”
明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蔣純焦說。
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中國的教育開始轉向社會主義性質,德育問題更加受到重視。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這一時期,我們黨已經開始關注德育問題,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當時人才培養的目標。”陳金芳說。
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了這一時期的教育方針和主要任務,要求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要求學校要大力加強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
鄧小平在1985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提出,“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從而明確了這一時期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具體要求。
1985年5月,我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圍繞教育體制改革,將“三個面向”和“四有新人”作為指導方針和基本目標寫入會議文件。至此,在“三個面向”的宏觀戰略指導下,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成為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從而繪制了世紀之交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藍圖。
在“四有新人”的基礎上,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使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這一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完善了原來的育人目標。
“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個下功夫”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不管什么時候,為黨育人的初心不能忘,為國育才的立場不能改。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通過更豐富、更高質量的教育,培育一代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成為現實。”陳金芳說。
向著教育現代化新征程邁進
從教育普及到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布,為我國教育現代化描繪了美好前景和奮進方向。
當前,我們該如何確保教育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實現?蔣純焦認為,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根本保證。同時,要完善教育現代化投入支撐體制,深化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改革,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經費使用效益,為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此外,還要完善落實機制,構建全方位協同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有效機制,把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優勢轉化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制度優勢,依靠部門大協同、區域大協作,推進教育現代化。
當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教育現代化必然要求不斷提高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1984年2月16日,上海市展覽館舉辦十年科技成果展。在展覽會上,鄧小平看完13歲的李勁操作計算機程序后,說了這句話。
教育設施方面,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和影響下,我國大力發展網絡教育、社區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1998年9月,教育部啟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到2012年已有68所高校建立了網絡教育學院。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使教育信息化發展從單純技術應用轉向深度融合創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各種線上教學系統大量開發和應用,我國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
今天,距鄧小平“三個面向”的題詞已過去38年,景山學校智能機器人課程已經成為了每個學生的必修課,順應互聯網浪潮建立的“數字景山教育網絡聯盟”,吸引全國80多所學校加入,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共享。
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要聚焦實現人的現代化。“要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在教育結構、教學方式、課程體系、治理模式、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系統推進教育的綜合改革、開放和創新探索,為每個學習者實現美好生活及多彩人生提供有力幫助。”陳金芳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今年啟航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進而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為我國教育現代化描繪了更加燦爛的未來。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在國計民生中所起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同時,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具個性的教育需求更為迫切。”蔣純焦說。
教育,不僅承載著黨和國家的未來,而且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建設迎來了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描繪了新時期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美好藍圖,教育現代化的未來新樣態也愈發清晰。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在更加公平和更有質量上狠下功夫,就一定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