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育才造士,國之根本。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教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革命戰爭服務、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培育了一代代追夢人。
翻閱中國教育的百年發展史,教育始終站在時代的船頭,成為改造中國社會的重要力量。從為革命戰爭服務、為偉大的抗戰服務,到為社會擴大再生產培養各層次的勞動力,再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服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教育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服務于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歷史偉業。
為民族獨立服務
“地主住洋房,我們曬太陽,豪紳吃豬肉,我們沒衣裳,軍閥娶姨娘,我們上戰場,如要求解放,殺他個精光。”20世紀30年代初期,贛西南蘇維埃政府編撰的“教材”——《工農讀本》,通俗易懂且充滿了革命啟蒙的意味。
“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為抗戰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把教育作為宣傳、動員和教育民眾的重要方式,以教育來推動革命斗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巧利說。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工農教育、干部教育、青年教育在全國呈星火燎原之勢。鄧中夏在北方興辦了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南方有粵漢鐵路、水口山等工人學校;彭湃在廣東海豐建立了農民學校,湖南長沙有農村教育補習班;湖南自修大學、平民女學、農民運動講習所等則重點開展干部教育。
在劉巧利看來,當時的教育與群眾運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群眾參與工農運動的過程就是接受教育的過程。通過教育,勞動群眾逐步擺脫舊的傳統觀念,打碎統治階級加給他們的精神枷鎖,逐步接受了進步思想和革命思想。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以后,相繼頒發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目前的教育任務》等文件,并成立了一系列學校,明確了蘇區教育的目標是啟發勞苦大眾的覺悟,支援蘇區革命斗爭和蘇維埃政府的建設。
那時,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的學員們一邊學習一邊開荒種菜,不僅做到了蔬菜自給有余,并將節省的糧食支援前線。在紅軍大學,師生共建校舍,開辦畜牧場、碾坊、園圃,從事農副業生產,等等。
“蘇區教育從絕大多數勞動群眾的需要和利益出發,堅持教育的政治化、生產化、平民化和軍事化,開辟了工農群眾受教育、學文化的新天地。”劉巧利說。
1936年,經過艱苦的長征,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當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抗日的知識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為中心”。
自此,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始大辦學校和培訓班。有培養干部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大學等;有進行戰爭技術教育的,如地雷、地道、簡易醫護、防空、防毒等培訓班;還有進行生產技術教育的,如陜甘寧邊區農業學校、紅軍衛生學校等;以及培養軍政翻譯人才的延安外國語學校等。
其中,冬學是最受歡迎、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成人教育形式。自抗戰起,利用農閑時間,以識字、政治教育為主,輔之以文化教育、生產知識教育和時政教育的大規模冬學運動,在各根據地蓬勃發展。
“抗日戰爭是大家的事,抗日戰爭非打不可、不抗日活不成,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抗戰初期,晉西北行署教育處編寫《冬學政治課講授大綱》,每周一次開展政治常識講課,啟發群眾的民族意識,宣傳持久戰的理念。面對嚴酷的反掃蕩、反清剿斗爭,識字課本中特地編了《不告訴敵人一句實話》《當心敵人放毒》《反法西斯課本》等內容。
“這些教材和課程都具有政治性、實用性和通俗性的特點,對于啟發農民群眾的抗戰意識,使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抗日支前和根據地建設工作,增強農民群眾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意志和信心,有重要教育作用。”劉巧利說。
從1937年到新中國成立,各根據地每年都發動大規模的群眾性冬學運動,通過各種形式的掃盲、啟蒙教育,受教育者數以百萬,廣大農民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建設新中國服務
今天的北京學院路,綠樹成蔭,人潮涌動。道路兩側,矗立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曾經的“八大學院”。校名所包涵的農、林、地、礦、油、航空、醫學等字樣,透露出學校的不凡出身和輝煌歷史。
歷史回溯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蹂躪,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那時,北京街頭的汽車沒有一輛是中國產的,全國的原油產量只有12萬噸。
沒有現代工業的國家是永遠強大不起來的,而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
統計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高等學校在校生只有11.7萬人,分布在200余所高校中,平均每校學生只有500余人。各類高校中,高等工業學校和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共有33所,工科在校生僅為3萬人左右。全國在校研究生僅629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94人。
“高等學校規模小,畢業生數量極其有限。高校的類型結構不合理,文科比重大,工、農、醫、師比重小。層次上,研究生教育十分薄弱。”劉巧利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需求。
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隨后,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在1950年召開。會議指出,高等教育必須密切配合國家的經濟、政治、國防和文化建設,必須很好地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首先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培養急需人才。
1952年,教育部進行了全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除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少數綜合大學外,全國高等院校被拆拼重組成為各科專業學院,“八大學院”應運而生。
經調整,到1957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29所,其中綜合大學17所,工業院校44所,師范院校58所,醫藥院校37所,農林院校31所。專業方面,工科、師范科等比重大幅上升。在校生也由1953年的21.2萬人增至44.1萬人。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畢業后投身艱苦行業,奔赴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中。
新的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如火如荼,機械、建筑、交通、運輸等方面的發展,尤其需要大量的初級和中級技術工人。
與此同時,教育向工農開門。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召開。隨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于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的指示》,中國各地創辦了大量的工農文化補習學校和工農速成中學,并在高校開辦工農業余補習班、函授班、夜大;分專業大批舉辦中等技術學校,培養工農出身的中級技術干部,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
1950至1955年間,3.6萬多名工農干部、勞動模范、產業工人得益于此,受到了比較正規的教育,有的還上了大學。
“工農速成中學主要是培育工農干部和產業工人,使其成為各種高級專門人才。他們是建設新中國的堅強骨干,為中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劉巧利說。
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1977年,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康克軍21歲,那時他是河北省張家口市郵電局的一名工人。生活仿佛早就規劃好了:再過一年就出徒,兩年后達到人生的“頂點”——二級工,每月掙36元,一直到老……同年10月《人民日報》的一則報道,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面:今年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實行自愿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省、市、自治區批準辦法……人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重拾書本。當年,全國有570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27.3萬人。
在這次高考中,康克軍考上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命運從此改變。
“恢復高考,國家不僅加速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對其他領域的撥亂反正、全面恢復工作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劉巧利說。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彼時,國家、社會急需大量建設人才。然而,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問題。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成為黨和國家對教育的迫切需求。
1983年10月,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要依靠教育。
聚焦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研究生教育和派遣留學生工作逐步恢復。按照“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國家的需要和可能,廣開渠道,力爭多派”的方針,我國留學事業也迎來了春天。
改革開放后,我國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壯大,涵蓋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兩大層面,職業教育制度不斷完善,辦學力量日趨多元,辦學質量不斷提高。
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要求擴大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1980年,高等職業教育誕生,此后我國職業教育加速發展。2005年第六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后,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大大提升,規模迅速發展,專任教師數量迅速增加。職業教育的大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
世紀之交,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
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向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
1998年時,我國本專科學生在校人數只有340多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9.8%,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擴招啟動后,高校招生從1998年的108萬人擴大到154萬人,增長速度達到42.59%并不斷擴大,到2003年,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了1000萬人。我國高等教育轉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洋說,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和教育發展水平的標志。隨著“211工程”和“985工程”相繼實施,一大批高校加速發展。
“這兩個工程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是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李洋說。
據統計,恢復高考以來,我國普通本專科招生數累計1.4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77年的2.6%增長到2020年的54.4%。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國家建設輸送了逾億名高素質專門人才。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在廈門大學教授鄔大光看來,我國高等教育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實現高等教育供給結構的整體優化,構建創新、協調、開放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這種體系的構建首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四為服務”的辦學方針,既要滿足適齡青年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高等教育需求,也要滿足社會經濟從外延式發展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需求,更要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肩負著嶄新的使命。“從國內視角來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從國際視角來看,大國競爭日益激烈,使得教育的戰略性、重要性更加凸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更為迫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金紫薇說,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時代已經有了明確的需求,教育必須要做到更加精準的創新人才供給。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拔培養綜合素質優秀且基礎學科拔尖的人才。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重點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優化高等學校區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海南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發展優質研究生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60多萬人降至682人,20多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動態清零;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70多萬人。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2019年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達到59%,到地市級及以下基層就業的比例也達到了69%。
面向國家現代化建設,走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十三五”期間,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800多萬名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接受了職業教育培訓,千萬家庭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養多學科交叉復合型、創新型醫學人才。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戰役中,鐘南山院士、陳薇院士沖鋒在前,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醫療團隊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在教育部的組織下,高校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制等方面開展緊急攻關,截至2020年12月,共研制出44款檢測試劑盒,為全球抗擊疫情作出突出貢獻。
與此同時,我國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進程不斷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的政策和措施,核心指向“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有2500萬,“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人數達到4000萬人次,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此外,我國職業教育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400余所高職院校與國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設“魯班工坊”,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
……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教育事業始終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
新時代,新征程。面向“十四五”、面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我國教育將堅守初心和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勇攀高峰、再創輝煌。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