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教育方針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建黨10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完善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探索出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教育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
初夏時節,上海市興業路上,一幢青磚紅瓦的舊式石庫門建筑在濃密的綠樹叢中,格外肅穆。1921年7月23日,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等13位黨員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在這里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從此,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在998平方米的一大會址展廳中,陳列著一本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扉頁早已泛黃,但其中蘊含的共產主義偉大理想信念被代代傳承,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2020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中強調,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初心,經過不同時期的艱苦探索和實踐,使黨的教育方針不斷發展、完善,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吳安春研究員說:“在黨的領導下,中國教育從初創到建起來、大起來再到強起來,為邁向教育強國不懈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
100多年前,上海吳淞江兩岸的小沙渡、曹家渡、潭子灣被民族資本家和外商工廠占據,是輕、紡工業的集中地,聚集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因地處公共租界和華界的交界處,滬西工人日復一日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封建軍閥和官僚買辦的壓迫。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指出,“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成立工會的必要。”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五四運動激發了中華民族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決心;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白班工人夜里上課,夜班工人白天上課。1920年,小沙渡的勞工們有了自己的學校——勞動補習學校。兩年后,小沙渡日資紗廠工人孫良惠光榮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成為上海紡織工人中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
那時,教育是革命斗爭的武器——批判封建、買辦和帝國主義,啟迪工農大眾的革命信念,開創了新民主主義教育實踐。
工人教育、農民教育、干部教育,在中國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勢不斷發展。北方,有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南方,有滬西小沙渡勞動補習學校以及安源、水口山、長沙等地的工人學校。廣東海豐農民學校、長沙農村教育補習班,開啟了農民教育;湖南自修大學、平民女學、上海大學、勞動學院,則專注于干部教育……
“黨的教育方針,推動著豐富的教育實踐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廣泛撒播革命的火種。通過教育,一批批工農群眾逐步擺脫了舊的傳統觀念,接受進步思想和革命思想,投身革命,成為骨干。”吳安春分析說。
“紅軍來了大翻身,窮人當家做主人,學習文化入夜校,瞎子開目見光明。”蘇區時期,生活極端艱難困苦,黨和蘇維埃政府通過教育,努力掃除文盲,培養大批領導斗爭的高級干部,創造了“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第二次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四個在于”,指引著蘇區文化教育實踐。為使黨員干部和廣大軍民系統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中共蘇區中央局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列寧小學等一批學校。
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934年
沒有教具,墻上刷一層黃土做黑板,墨炭做粉筆,鍋灰當墨汁;沒有課本,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蘇維埃文化委員會主席成仿吾親自編寫教材;沒有老師,毛澤東、任弼時、董必武、朱德、鄧穎超等擔任教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授馬列主義思想,宣傳革命道理。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黨的教育工作不曾中斷。
抗日戰爭期間,陜甘寧邊區物資緊張,根據地急需“發展經濟,保障供給”。1937年至1939年,這里相繼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學校,并開設了國語、算術、常識、美術、勞作、體育、音樂、政治、歷史、地理以及社會活動、生產勞動等多種課程。
“這里的教育為人民群眾服務,向農民子女開門。”吳安春說,全民族抗戰開始后,熱血青年背著行李,從全國各地紛紛趕往革命圣地延安。
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1940年3月,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針的提出,是對中國教育實踐的再一次升華。中共中央書記處明確指出:“應該確定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為新民主主義的教育,這即是以馬列主義的理論與方法為出發點的關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與科學的教育。”
“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總綱領,突出了文化教育的政治思想訓練與生活生產技能學習的實際功能,為新中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和實踐奠定了基礎。”吳安春說。
2
1949年10月1日下午,54門禮炮在天安門廣場齊鳴28響,響徹云霄,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28年的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的莊嚴宣告,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并明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導向。
然而,建國初期的中國,基礎弱、底子薄,是一個占世界1/4人口的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5.4億人口中,近80%是文盲。小學在校生僅有3000多萬名,中學在校生僅有100多萬名,大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全國僅有10多萬名。
教育改革的力度決定著新中國發展建設的速度。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2月23日,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立了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政策基點,提出“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為工農開門”,并要求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一為國家培養建設骨干;二為改革舊的高等教育,樹立一個新型大學的典型。”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第一任校長吳玉章在開學典禮上說明了建校的使命。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57年
1952年之后,中國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行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教育研究》總編輯鄧友超研究員說:“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教育需要為社會擴大再生產培養各層次的勞動力服務。”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堅決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中提出的教育方針,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正式闡述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第一次將“德育”放到了首位,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培養“勞動者”的目標。
“黨的教育方針,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貫穿于社會主義培養目標之中,明確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方向、培養目標及人才規格。”鄧友超說。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打破了西方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極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期,教育事業發展成就也非常可觀。鄧友超對這一時期的教育變化印象深刻:“1957年至1966年,高等學校畢業生近14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約211萬人,分別為1950年至1956年的4.9倍和2.4倍。”
“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正值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成就之時,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重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圖景。
“四個現代化”,成為凝聚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報道“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猶如一聲“春雷”,振奮萬眾。不論家庭出身,基礎學歷、年齡不受限制,已婚照樣可以報考……很多在工廠里、車床邊工作的年輕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騎上自行車奔走相告。
從此,大學的校門重新向社會打開,一個公平競爭的時代到來了。570萬考生走進塵封10余年的高考考場,27.3萬人最終步入大學校園。吳安春在回憶時說:“恢復高考成為了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特殊的轉折點。”
3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也使我國教育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國門的打開,黨和國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國在經濟、科技、教育各個方面都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行改革開放的總路線。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83年9月7日,一封500多字的信從北京景山學校寄出,寄給了“親愛的小平同志、親愛的鄧爺爺”。9月10日,景山學校臨時通知召開全校大會,時任校長賀鴻琛將放大的影印版回信舉過頭頂高聲朗讀,“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在改革開放初期,“三個面向”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又從戰略高度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這標志著教育從“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78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世界開始走向多極化。此時,我國的經濟建設,正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鄧友超說:“經濟社會的轉型,更加突出了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顯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991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指出:“教育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基礎工程。”次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優先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邁上一個個新臺階,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為人民服務”首次被寫入教育方針,再一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005年1月,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要解決好的根本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國情以及時代特征和世界潮流,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將教育方針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鄧友超說,這充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的中國化和中國教育方針的馬克思主義化。
4
今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奮進的根本動力,是中國教育一百年來始終堅守的育人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后,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1935年,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向全體師生提出三個問題。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時講到,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正是黨的教育方針百年流變中的未變之根本。“黨的教育方針,旨在指導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鄧友超說。
2016年教師節的前一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指出,我國正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步入新時代,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1年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通知》,就做好黨的教育方針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指出,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修改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為國家法律規范。
鄧友超表示,“‘兩個必須’的表述傳遞出強烈的信號,黨中央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的寫入不僅意味著人才規格變了,更意味著人才培養體系的再造。”
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將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我國教育將繼續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來源:中國教育報